微信平台
这是一张图片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对话专家】深圳市建科院总工南凌: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发布人:   时间:2016-08-29  点击数量:

人物档案

南凌,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北京大学副教授。现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其专注于城市安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城乡生态规划研究等领域,近年来致力于将城市生态诊断研究应用于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

南博士曾主持“深圳市海水入侵灾害调查和研究以及信息化建设”、“深圳市各区土地开发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研评估”、“深圳市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和规划”、“坪山河流域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适宜性评价”、 “洛阳生态城市规划咨询项目技术服务”、“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安顺模式基础研究”等200余项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优秀项目奖。

 

 

导读:近年来,城市内涝、水土流失、城市雾霾、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频发,人口、城市、生态的矛盾也在逐渐升级。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随着思维角度、技术水平、运营模式的深入和更新,不断探索更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作为本领域的权威之一,南凌博士专注于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已有多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先行者之一。在他的心中,生态城市分成哪几个阶段?生态城市建设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生态城市应该是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到底在表达什么?且看下文!

 

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是以规划为依据龙头,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的系统工作。从创富模式与人类对生态认知能力上看,城市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1.0-4.0时代,其本质上是人类从模仿自然到“天人合一”的不断趋进优化,将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相促进,使生态城市建设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产生“人-地”自组织有机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

 

1.0时代:生态建设相对独立化、碎片化(点状)

1.0时代是上世纪初至60年代国内外的共同状态,是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建设。其以目标为导向,在建设城市、发展人口、提振工业的过程中以点缀的方式,零散地、碎片化地补充绿化设施,或者绿地设施来改变单一的钢筋混泥土城市的面貌。在这个阶段,生态建设停留在补充、点缀、美化城市工业建设的辅助性层面,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是相对独立。

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复制点缀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在思考和追问:这些点缀性的生态系统对社会、对自然、对城市的风貌景观和人的美学追求上起到什么作用?或者,在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2.0时代:专业化、循环化的生态城市建设(线状)

在进一步的探索下,部分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开始进入2.0时代。这个阶段里,人们仿照自然的运作方式,贯穿点、线、面,专业化地建设可循环的资源、生态以及安全的系统。

2.0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发现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在某些专业方面是相通的,认识到通过节约资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达到专业化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城市效率提高,实现人和生态的初步和谐共处。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开始模仿自然,通过效仿、学习自然规律和方式,减少以单纯的工业化形式建设城市,取而代之介入更多的“类自然模式”来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因此,相对应地衍生出绿色建筑、绿色小区、绿色城市等相关概念,生态建设参与到更多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甚至开始引导城市建设,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城市现处的生态城市建设阶段。

作为改革开放先锋,深圳特区的城市建设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但是一直致力于建立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为主的城市建设体系,通过分专业的循环体系模仿自然循环模式,以实现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和谐共处。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2.0时代生态城市建设探索后,深圳整体城市建设在各个城市因子方面得到了高效循环,并且综合利用产生价值,走在全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前列,实现“绿色建筑”到“生态森林城市的衍变,现处于较为先锋的2.5时代。

但由于深圳市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方式和数据检验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也留下了许多因生态破坏而不可恢复的遗憾,如在2015年发生的光明新区滑坡事件。

 

3.0时代:生态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网状)

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三个阶段,即3.0时代的关键词在于跨界,通过有效连通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所组成的五大圈层系统,从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去综合认知、整治和建设生态城市。

1.0时代、2.0时代的局部角度跃升到系统全面地看待自然的演变规律。换句话说,3.0时代创造的是综合价值,是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价值。

例如,现阶段我们所提出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正是以设计理念为主导,全面运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来解决问题的一个综合性尝试和突破。从考虑一个区域的生态本底演化规律开始,结合生态诊断和数据模型提出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培养真正的生态有机体自然运作过程中的自组织生长,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发展和自然运作的长期良性循环。

以“海绵城市为例,城市内涝现象的频繁出现让如何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成为热议话题。但是,并非生搬硬套德国、巴黎等国外优秀的下水道工程案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相反,海绵城市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的“就水论水”治理问题,必须系统地看待“水、土壤、岩石、大气、生物”五个圈层之间的互相关系。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少用或避免使用钢筋水泥构筑的灰色基础设施项目,尽可能使用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以自然调节来涵养雨水,解决内涝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多达三四十种,不同的城市建设有不同的适用方式和技术选择,如何选取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方式,则必须基于场地的数据采集、生态诊断和模型分析,在生态文明指导下,考虑城市建设整体在自然运作循环过程中的总体效应,做出可适宜性分析及效果有效性评判。根据结果,因地制宜地落实、落地不同手段和技术工程,实现城市建设的资源高效性和技术合理性,综合解决城市内涝现象背后的自然循环死角。而这种实践性的理性思维模式,建设的不会是最好的方案,却是最合理的方案!这也正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科学、最有效的运用。

 

4.0时代:生态数字化运营成为风向标和创富者(生态文明价值)

未来的4.0时代,就是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旨在追求安全永续的生态环境、持续增长的财富创造、低碳共享的生活方式,达到“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荣的理想状态,具有哲学价值观意义。当中,生态数字化运营主导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标杆和指导。

经过前面三个时代的不断优化,我们对自然规律有了深入了解。保持自然的多样性,保持自然各个状态的相互联系,恢复自然圈层原有的功能,用“自然”的方式解决“城市病”。在此之后又该如何保持生态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也就到了4.0时代。它既是人和自然的认识方式,又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生活方式,公众可真切享受到生态城市带来的自然惠泽,同时还是一个财富创造模式,公众、企业、NGO等均可拥有参与权、实施权来分享生态数字化运营这场资本盛宴。

生态文明指导下的财富创造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市场交换模式,是资源、资产、资本的相互转化模式,其倚靠生态资源评估及生态数字化运营来得以实现。首先,通过对城市的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等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定量核算与评估,将其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作为城市生态运营的依据。其次,倡导与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如碳交易模式、能源合同管理、环境期货、众筹等多形式的商业运作模式参与生态运营,把生态资产盘活成资本。从纯政府主导公益项目到联合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众等不同社会主体共同挖掘、运营生态资源,能凝聚各方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极大地提高各方参与生态运营、保护生态的参与度与持续度,如在最受公众抵制的垃圾处理厂建设过程中,若能尝试让周边的居民成为其股权受益者,民间组织成为监督者,将可能会事半功倍。最终,通过可检验的评价体系验证生态运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性、科学性管理离不开区域数字化运营,更离不开以市场运维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在生态保护行业中,能把生态工程项目做到百亿的企业可能会不少,但在未来,千亿的企业一定是区域的生态数字化运营企业。

所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必然是运营,通过“数字化运营”创新财富创造模式,创新价值,这种状态即是“天人合一”的最好状态,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最好检验。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商业模式与知识价值!